1930年,我国地震科学创始人李善邦先生建立了“鹫峰地震台”,这是中国人自行建立的第一座现代意义上的地震观测台,开启了中国地震研究新纪元。在极端艰苦的条件下,李善邦等人手工制作出了抗战时期我国内地唯一一台地震仪(霓式地震仪),这是继公元132年张衡发明地动仪之后中国人自己制成的第一台地震仪。著名生物化学家李约瑟1942年来到中国见到李善邦,被他的执着精神所感动。
李善邦先生的儿子李建荣回忆说,李约瑟见到四个面带菜色的男人,却能用流利的英文聊地震,李约瑟很惊讶,他看到这些人很可怜,他马上回英国,说回英国给你们带一些营养品吧,我爸说不用带什么营养品,你给我带根弹簧来,我现在这地震仪缺根弹簧,弹簧现在中国还造不了。
在数字化记录地震之前,靠着笔和纸记录测量造就了一批中国地震学界的精英。云南省地震监测中心主任张建国说,自己入职时的老师余美轩就是一位只要看着记录仪画出的“波形图”就能判断出地震发生的地点和震级的“传奇人物”。
“她神到什么程度,波形还没走完,她就告诉小张,你们去算一下这个应该是哪儿哪儿的地震。”张建国告诉记者,理论上至少要有三个台的资料才能够大致确定震中,但是她就一个台,而且是量都不量算都不算,就看那个波形。我们最后算出来的,跟她说的一点不差。她这个才叫真正的速报。
经过20年多年的努力,中国地震局已经建成了由国家地震台网、区域地震台网和流动地震台网构成的“中国数字地震监测系统”。
昆明基准地震台台长钱文品说,地震波每分每秒都在记录,它也存在着和声、光的一样“近大远小”的规律。比如脚下发生地震,在干扰环境小的时候,地震仪器能测到负震级的地震;当范围扩大到西藏、新疆等远一点的地方地震,能记录4级多到5级地震;再远到穿过地心的另一边,可以记录到5级多到6级地震,对于现在中国的地震网络来说有感地震百分之百都在监测范围内。
随着数字化发展,现在地震速报可实现一分钟覆盖上亿网友。发生地震,人们可以第一时间在手机收到地震信息推送,地震信息播报机器人功不可没。
中国地震台网中心数据服务部副主任侯建民说,哪里发生地震,根据阵中的参数它可以自动扩展内容,能扩展到20多项,用我们新闻同行的话叫机器人写稿。我们现在的服务能力,突发地震消息一分钟可以覆盖数亿网友。覆盖面就大了,时效性就高了,并且内容丰富了。
与其他国家把地震预报作为科学探索不同,我国是世界上唯一把地震预报作为政府职能的国家,始终把防震减灾作为一项关乎国计民生的重要事业。虽然自然灾害不可避免,但降低灾害风险仍大有可为。